当前位置: 慈善新闻
“传播公益慈善文化,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。《东方公益周刊》在河南带了个好头。”“东方今报又出了个好点子,搞了个创新,这是在用公益慈善传播的特殊方式,来助力中原经济区。”昨日,当《东方公益周刊》即将创刊的消息发出后,不论是慈善人士、公益明星,还是专家、受助者,都表示“十分看好”。
从本月起,《东方公益周刊》将利用广电全媒体的优势,高擎河南媒体责任大旗,通过新闻报道和主题策划,为慈善河南鼓与呼,为公益人物、企业公民鼓与呼,以期最终成为构建慈善河南、推动公益事业,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媒体力量。
□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夏友胜
实习生 付雨涵
●公益周刊将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
张晓楠是郑州大学大一学生,在校园里,她一边苦读,一边打工挣生活费,生活过得充实而有味。“我希望学成毕业后,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。”从去年9月收到3000元大学生成长基金后,这个梦想就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。
在东方今报和省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“寻找寒门学子”助学活动中,家境困窘的张晓楠,成为第一个受助者。
在去年的大型慈善捐赠活动中,几乎没少过郑州日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甫的身影。“帮助别人,我发自内心的高兴。因为当你在别人心中有价值的时候,你才觉得自己真的有价值,活得更有意义。”他说,做慈善不需要别人的感谢,也不需要别人的感恩。
公益慈善不是钱,而是心。善款的“良效”,对捐助者来说,是愉悦;对于受助者来说,不仅仅是救急的看病钱、生活费等,而是温暖和传递,温暖人心,传递爱心。正如张晓楠一样,成千上万的受助者收获最大的是温暖,而他们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,将温暖传递,把爱心扩散。“即将创刊的《东方公益周刊》,就应该是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。”社会学博士李贵成说,他希望早日看到这份河南首家纯公益周刊。
●在河南带了好头 希望打造大公益
“传播公益慈善文化,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。《东方公益周刊》在河南带了个好头,主动为慈善组织、爱心企业和公益事业鼓与呼。”省慈善家联合会副会长、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林彬说,慈善在河南已蔚然成风,“慈善河南”也逐渐成为一种品牌。但公益慈善文化的氛围还不够,急需公益文化的传播。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,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公益责任,媒体最能发挥作用。东方今报作为主流媒体,主动担当起了这份社会责任。
林彬参与慈善研究和立法多年,也是国家慈善立法的参与者之一。他认为,《东方公益周刊》的定位起点要高,但落脚点最终在河南。
林彬建议,要打造大公益、大慈善,不要局限于河南,而要多关注国内国外先进的慈善理念,来推动本土公益事业的发展;也要走出去,将国内国外的慈善品牌,吸引到河南。
●办公益周刊明星范军也愿出把力
“东方今报又出了个好点子,搞了个创新,这是在用公益慈善传播的特殊方式,来助力中原经济区。”昨晚,全国人大代表、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范军得知《东方公益周刊》要创刊,在电话那端异常兴奋,他觉得办这个公益周刊,“非常有眼光”。范军也是公益事业的倡导者、实践者,是省内叫得响的公益明星,现在是河南省红十字会、郑州市红十字会的代言人,多年参与公益慈善事业,经常出现在大型公益活动的现场,并身体力行,捐款捐物。
范军说,东方今报是份非常有责任的媒体,靠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,“我也喜欢看”。它跟办电视一样,在不断创新,适合读者的“口味”变化。现在,大家都在奔小康,生活好了,欢乐多了,幸福指数也高了,就常怀感恩之心,想着去做点公益事业,承担点社会责任。“爱心需要启迪,爱心需要弘扬,爱心需要呵护,爱心需要激励。”范军说,《东方公益周刊》将能连着河南1亿人民的爱心、善心和责任,不停地传递爱心,将爱心接力棒永远传下去。“如果需要用得着我范军的话,我将不遗余力,将爱心传递。”他希望能为公益再多尽份自己的力量。
上一条:张欣:慈善无关金钱 | 下一条:杨澜在华盛顿大学谈中国慈善业 |